軸承制造伴隨著汽車等工業而蓬勃發展,起步早,成為西方國家的先天優勢。不同的機械裝備上,軸承的規格、要求都有所不同,而制作工藝、加工工序,都是各國經過漫長的技術積累而掌握的核心技術,不能指望國外能與我們分享;從觀察到理解、從模仿到超越,我國的軸承企業一步步走得堅實。河南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西三表示,軸承是一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關鍵部件,突破“卡脖子”難題,還需要一個個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策馬揚鞭。
趙西三:世界工業強國無一例外都是高端軸承研發制造強國,航空、高鐵、特種裝備等領域,用到的高端軸承要求都非常嚴格。而此前,高端軸承鋼鍛造、精密軸承技術等方面一直被國外壟斷,他們從中國進口低端鋼材進行加工,翻了十倍價格再賣給我們。這些年,我國培育了一批“專精特新”企業,在這個領域進行“卡脖子”攻關,洛陽制造的高端軸承正在服務于我國空間站建設、深海探測、高鐵出行等各個領域,“上天入地”無處不在,實現軸承領域全方位的國產化替代,這就是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的力量。
攻克了一個個難關后,下一個“千米”將向何處,成為企業正在思考的問題。他們發現,隨著人工智能、服務型機器人市場逐步升溫,人形機器人似乎是最容易讓公眾產生親切感的下一代機器人產品。那人形機器人又需要什么樣的“關節”呢?呂瑞芳說,相關研發,已經在路上。
呂瑞芳:因為我們現在的軸承主要是用在工業機器人多一些,未來我們發展方向就是在人形機器人方面;每個“關節”還是會用到減速器,對減速器軸承的要求就是要更靈敏、更靈活、輕量化。怎么能把它做得更小、更精致,怎么來保證它的一致性,這是我們將要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。目前已經開始有小批量開發試制,預計2023年年底第一批人形機器人減速器軸承會開始投到市場上,未來還需要2到3年進行不斷地優化改進,實現批量化生產。